Blogtrottr
udn最新報導
udn最新報導:24小時即時提供國內外最新新聞,立即掌握各領域最新重大訊息。 
墨韻穿越
Nov 12th 2013, 19:09

1.墨的穿越

常用墨。
侯吉諒 圖片提供
中國大陸近年流行「穿越」,不但穿越的古裝戲成為風潮,也有人致力墨的穿越。

墨的穿越,是指用高壓鍋水蒸煮、或用微波爐,使墨條快速退膠的方法。

墨條的退膠,一般是指墨條中的膠在經過一定時間之後(通常要數十年),膠性退化的結果。

很多大陸書法網站的文章都大力推薦,說用微波、蒸煮之後,墨的表現更為漂亮。但我實際測試過,對用微波、蒸煮墨使之退膠,可以增加、改善墨的表現能力的說法,非常不以為然。

歷史上做墨的名家,以李廷珪最為著名。李廷珪,南唐易州(今河北易縣)人。唐末遷居歙州,製墨絕佳,深得南唐後主李煜賞識,任墨務官,賜國姓,易名李廷珪。

李廷珪在繼承祖輩技術的同時,努力創新。他經反覆研究和無數次的實驗,發明了新的配方:松煙一斤、珍珠三兩、玉屑一兩、龍腦一兩,和以生漆、鹿角膠、珍珠、 犀角、藤黃、巴豆、桐子油、麝香、冰片、梣、木皮、石榴皮等物,搗十萬次。所以他做的墨,膠不變質、墨不變形,品質大大超過了爺爺和父親,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遂又形成了新的品牌——「李廷珪墨」。

據說李廷珪所製的墨,「豐肌膩理,光澤如漆」,而且堅硬如石,「其堅利可削木,墜溝中,經月不壞」。墨磨後的邊緣如刀刃,可以裁紙。有人做過實驗,用這種墨抄寫《華嚴經》一部半,才研磨下去一寸。還有人研磨習字,「日寫五千」,一枚墨竟整整用了十年的記載。「有貴族嘗誤遺一丸(李廷珪墨)於池中,逾年臨池飲,又墜一金器,乃令善水者取之,並得墨,光色不變,表裡如新。」

南唐李後主文藝多才,極為講究文房用品,「諸葛筆」、「李廷珪墨」、「澄心堂紙」、「婺源龍尾硯」稱為「文房四寶」,李廷珪墨的品質精良,在蘇東坡、黃山谷等人的筆記中也經常提及。

李廷珪的墨之所以能夠「其堅利可削木,墜溝中,經月不壞」,簡單來說,就是墨裡面的膠和其他物質混合、完全乾燥後,堅硬、不溶於水。且不深究墨條在水中不化是否表示墨比較好,但無論如何,在墨色表現上,膠的好壞對墨的質量影響最重要。

膠在墨中主要有三種作用:1.製作墨條時定型,2.使用時以膠的黏性讓墨粒子附著在紙上,3.以膠的光澤度,讓墨在紙上表現出溫潤的效果。

因此,墨中的膠性退了以後,理論上說,對墨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然而,既然如此,又為什麼追求退膠的墨呢?

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人們對老墨的迷戀。

張大千曾經不只一次說過,乾隆以前的墨條最好,道光時期的墨還勉強可用,再晚的,就不好了。

張大千是近代書畫成就最高,也最講究筆墨紙硯的畫家,他一輩子都在追求書畫材料的極致,以他的經驗說墨,當然有極為精到的地方。

而大家對張大千說墨的理解是:墨的年代愈久愈好,至少老墨比新墨好就幾乎成為定論。然而這種觀念並不正確。

新墨,定義很清楚,是指剛剛做出來一兩年內的墨,墨條甚至還沒完全硬化。

老墨的定義就非常模糊,甚至完全沒有標準,有的人認為,10年以上的墨就是老墨,也有的人主張要20年以上,至於百年以上的墨,更是珍貴。

數年或數百年的墨當然珍貴,但那是因為時代愈久,東西的取得和保存就愈難得,所以從文物的角度來說,老墨是珍貴的,明墨比清墨好而貴,元墨比明墨好而貴,以此類推。

但就使用上來說,卻未必如此。

老墨的好壞,就使用效果而言,首先要看原來做墨的品質如何,而後看墨的保存狀況,再來才是看墨的年代,墨並不是愈老愈好。

就算是原來做得極好的墨,也不見得愈老愈好。如果墨退膠了,再好的墨也沒用。

張大千說乾隆時期的墨最好,道光時期的墨勉強可用,再晚的,就不好了,主要原因在乾隆之後做墨的原料、工法愈來愈差,而並非年代愈久的墨愈好。

所以以前的人如果得到已經退膠的墨,會用新墨「再和」,最主要的原因,是老墨的煙料好,丟掉可惜,但已經退膠的墨不能用,所以要用新墨(膠)再重新做過,使之可用。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人熱衷墨的穿越?我覺得,一是表示自己講究,二是可以藉此糊弄其他的同好,三是穿越過的墨的確比較好。

很多人信誓旦旦的說,穿越過的墨,的確比較好,尤其在淡墨的通透性上非常突出。

穿越過的墨,由於膠性的被破壞或分解,墨色表現會和原來有所不同,這是一定的,但是是否比較好,我覺得見仁見智。以我實際操作的結果,差別不大。

墨的使用是不是可以發揮到讓人覺得層次分明、賞心悅目,最主要靠的還是書畫的技術和能力,而不是材料本身,對高手來說,墨汁也可以有很好的表現,臺靜農、江兆申先生也用墨汁寫字,他們寫出來的作品,墨色一般都極為漂亮,乾濕濃淡的變化非常豐富。

即使以材料本身的好壞來說,墨的表現,還要看載體(紙張、絹)的性質如何,書畫風格的種類,也影響墨韻的表現,說墨經過微波、蒸煮之後就如何如何,坦白說,唬人的成分居多。

寫字畫畫要講究筆墨紙硯,但主要的目標還是應該放在書畫技術、人文內涵的養成上;筆墨紙硯的追求,也應該是講究品質上的精良,可以因此增加作品的表現深度,一味追求強調筆墨紙硯的稀罕奇巧,完全沒有意義。

2.墨分五色

本文作者收藏各式的墨。
侯吉諒 圖片提供
中國書畫皆以墨為本色,即令工筆繪畫之重色濃染,亦必先得墨稿。墨稿好壞,影響後續上色工序以及最後的繪畫成果,不能「墨分五色」的墨稿,必然是次等之作。

墨之為用,其奧妙之處,非精於書畫之人無以致之。墨匠能做墨,自然了解墨的基本好壞,但墨色之精微究竟到什麼程度,只有書畫家可以掌握。畢竟墨匠不善書畫,未能窮究墨的各種使用效果。

例如,以墨的黑度來說,理論上與墨的濃度成正比,然而實際應用並非如此,過度焦濃的墨,想像中應該是最黑的,因為其中的墨量最多,所以應該最黑。在水墨繪畫的應用上,最後的步驟也就是用焦墨或濃墨「提醒」可能過於平淡的畫面,增加一點高濃度的墨色,可以讓畫面立即有精神起來。

然而過濃的墨就會黏在筆上,不容易從毛筆移到紙張上,因此太濃的墨反而無法適當表現出墨的色調。

每一條墨的性質不同,墨本身就有不同表現,而同樣的墨在不同的紙上有更多變化,同樣的紙,用不同的墨固然會有不同表現,同樣的墨,在不同紙上通常墨色也都不一樣,墨的使用,何其困難?

3.墨的韻味

侯吉諒書法。
侯吉諒 圖片提供
墨韻之難,在完美之墨韻須確實掌握紙、筆、墨、字四者之最佳關係。

古人寫字,墨以筆畫流暢為宗,晉唐書法墨色之佳,於今見之,則仍亮麗如昨日書就。宋人用墨最講究,其烏黑沉厚,令人驚豔。

2013年3月在東京博物館,見趙孟頫行書真跡,紙色古老而墨色如新,凝視久之,如在夢中。

宋朝黃山谷、米芾的墨色一向以濃厚著稱,近距離觀察他們書法的墨色,真可以說是深沉如夢。

古人用墨大抵如是,總之以濃黑為尚,到了明董其昌才開始用淡墨,溫潤妍美,略無暈滲之病,非用筆精妙而善知紙墨關係之精微,無以致之。

明末傅山、王鐸輩用筆粗放豪邁,用墨淋漓盡致,墨色濃淡濕燥,極盡變化之能事,後學者目眩其技,風從者眾,於是書法用墨之道,至此為一大變,而「惡墨」橫行,滿紙烏煙瘴氣,亦由此風行矣。

傅山主張寧醜毋巧,字法支離破碎,王鐸用筆豪邁,往往一筆數字連綿而下,觀者以為神、能,傅山、王鐸影響所及,則二王精研行草、唐代謹嚴楷書之千年經典,竟被棄之如敝屣,以是書道正統竟式微三百年,於今猶見其害也。

以時代風格論,傅山、王鐸之書法主張、書風呈現,確有其正面意義,但兩者之論過於偏激,未明書法之根本原理者,極易受其名聲、地位、影響所迷惑。

傅山、王鐸字法支離破碎、行氣隨意變化,後學者迷於其中酣暢,模之仿之,漸入魔道而不自知也。

傅山、王鐸何許人也,一稱「晚明第一寫手」、一稱「筆神」,其於書法技藝,精妙嫻熟可知,以其精熟,雖放手縱意,自有規矩在焉,常人既無彼等功力,而妄為豪邁,必然粗俗,卻以傅山、王鐸之言洋洋得意,大言以醜為美,其中惡質劣法,真不知伊於胡底矣。

以我看來,老實磨墨,墨濃了再寫字,還是最為重要,墨色一旦濃黑深沉,自可穿越時空,感動不同時代的觀眾。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dfgdf2 的頭像
    sdfgdf2

    中文名字日文翻譯, 中文翻譯日文名字, 名字日文翻譯, 日文翻譯名字, 日文翻譯字典發音, 日文翻譯網 漢字,

    sdfgdf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