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很多高等院校,對新生的致辭中常會引用到「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句話。在欣賞書畫時,也常會看到有關「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書法藝術。這句來自漢代《淮南子》的千古佳句,流芳百世被文人雅士所鍾愛,可見淡泊之美,寧靜悠遠的智慧非同尋常。
當初,諸葛亮54歲時,寫給其子諸葛瞻的《誡子 書》,也引用這句話諄諄教誨8歲的幼子。諸葛亮受劉備三顧茅廬之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動孫權、劉備聯盟,於赤壁之戰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 礎。他曾舌戰群儒、借東風、智算華容、三氣周瑜,更取得荊州為基本。後奉命率軍入川,於定軍山智激老黃忠,斬殺夏侯淵,敗走曹操,奪取漢中。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諸葛連弩等。
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韜武略胸懷坦蕩自然不是等閒之輩。他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教育幼子,給予的期望 並不是讓諸葛瞻在「淡泊」中隱身棄世碌碌無為,也不是讓其在「寧靜」中流連山水,慵懶安逸。以「淡泊明志」培育厚道的修身資質,心中無塵無垢淡泊偉岸,志向才會清晰堅定,人不為名利所纏所累,不為繁華所誘所蝕,從容感恩。猶如雲水之氣松柏之度,方可濟世承業,力濟一方。「寧靜致遠」,靜能生智生慧,克制浮華之燥。高瞻遠矚恬淡無懼。靜心之勢蘊涵深廣,目光洞達天下澤被後世深遠。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得益於淡泊之力,志向堅定,得益於寧靜之勢,自信勇猛。人們在積極進取時,又能適時實地的明心明德濟達天下仁愛淳樸。
古代先賢說:「正則靜,靜則明」;白居易在《問秋光》一詩中寫到:「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清代的《杜詩言志》中寫到:「至於寬閒之野,寂寞之濱,每自寓其天懷之樂,而澹泊明志,寧靜致遠,未嚐不處處流露。」看古卷之美,品先賢淡泊之慧,凝神安逸心無雜亂。不計眼前一時的利益得失,故而有長遠望穿的悠然之智。
有人說,看江水澄澈千里,在平淡中執著嚮往,回歸奔流;看群山巍峨屹立千載,在靜默中恆守悠久。風清雲淡,雲卷雲舒,超然之美盡在心中。原始之美,如日夜更迭季節流轉,又如松濤起伏,清泉流淌。自然萬物彷彿在平靜恬淡帶來的智慧中,生生不息互相包容。其實,仔細想想,我們人的生命又何嚐不是如此?
淡泊並非平庸而是隨性,不是不思上進,只是低調處理人生事,只是恬淡,恬淡就是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人生,以怡性怡情的胸襟去享受生活, 花開任其綻,雲散任去飄。得意時不忘我,失意時泰然恬淡,以平常心來對待人生的真諦。有欲苦不足,無欲亦無憂,人從出生起就開始被欲望所駕馭,要做到無欲無念,超凡脫俗應該不可能,但你可以有欲有念,可以去滿足自己,但是不能貪,不管是面對什麼樣的欲望,只要過了界那就是累己累心。所以淡泊的性情是用理智去思自己所念所求,不被欲望所迫害。
淡泊就是對世間事報以淡定的態度識別和處理,不爭,不糾結,不驕燥,保持平常心的心態去面對人和事,“淡中出真味,常中識英奇”越是生性淡泊的人越能 體會平淡中的長久。不爭,不以欲讓自己錯覺,不貪念,不糾結,不去糾纏於過多的煩擾和困惑。淡然而不虛妄,從容面對得與失,靜心必能修性致,淡泊可少紛爭,錦衣豐食不長久,安於本份淡泊隨性才能快活度日。生性淡泊的人,是風雅之人,是有著至高境界的人,他不跟風,不附庸雅俗。
萬籟俱寂之夜,在素潔的日光燈下,一人獨坐案前,打開電腦,仔細咀嚼著文字所帶來的那種寧靜淡泊的滋味。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是一種澄澈圓通的智慧,寧靜是一種內質充盈的樸素。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給心靈一種寧靜,給胸懷一份粲然。聽著“閑無事在敵樓我亮一亮琴音,我面前缺少個知音的人……”的寓意深刻的唱詞,體會人生,感悟人世,讓我走進了寧靜之中,進入了淡泊之境。淡泊看人生,寧靜做自我。寧靜淡泊度人生,豈不是人生一大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