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經濟部投審會統計,我國102年外來投資(含僑資與外資)至11月僅核准42.4億美元,在近8年中僅超越民國99年,甚至不到2007年的1/3,令人憂慮。外來投資一般被視為帶來資金、技術、管理、人才、網絡的正面力量,各國無不卯足了勁爭取;深入了解外資趨勢,方能對症下藥以廣招徠者。
以聯合國實際到位資料觀察,外資近年變化劇烈:金融海嘯前的2007年,是對外投資高峰,全球統計達2.0兆美元;其中2/3流入先進國家,其他則流到開發中和轉型經濟體。金融海嘯和歐債危機反轉了這個型態,不僅讓全球對外投資量大減(2012年僅1.35兆美元),且流向先進國家者僅4成,其他都到了開發中和轉型經濟體。
但是,對開發中國家的投資在2012年(7千億美元)卻超越了2007年(6千億)。回升現象全面性地發生在非洲、亞洲、拉美和加勒比海、轉型經濟等開發中區域;也發生在吸收外資著名的亞洲龍族經濟體-中、港、韓、新,或近鄰的東南亞;但台灣卻「失速」,從78億美元掉到32億美元!
全球對外投資近年有幾個重要特徵:其一,服務業(年均9千億美元)大幅超越了製造業(年均3千億)。其二,在服務業中,對先進國家的投資最重要者是金融業,對開發中和轉型經濟最重要的卻是商業,而兩者合占2/3;其後是貿易業。其三,製造業中,最重要者是化學業(含製藥),其次依序是食品飲料、石油、金屬,汽車運輸,再來才是台灣擅長的電機電子。
2012年亞洲的外來投資和2007年比較有兩個重要發展:其一,到亞洲的外資增加了,金額從3649億美元提高到4068億美元,比重更從18%提高到30%。其二,到亞洲來的「新創投資」大幅減少,從原來幾乎都是,降到僅接近6成。此外,日、中、港已崛起為全球第2、3、4大的對外投資母體,2012年分別對外投資了1230億、840億和840億美元,但台灣受惠有限。2013-15期間21個最被看好吸引外資的經濟體依序為:中、美、印度、印尼、巴西、德、墨、泰、英、日、俄、越、澳、波、南非、加、法、馬、港、菲和土耳其。
台灣吸引外資受到歐、亞、拉美新興經濟體的強烈排擠,顯然不是辦幾場投資說明會、簽一些投資意向書就可突圍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的吸金成效亦有待觀察。但若「兩岸貨品貿易協議」能將化學品、食品、金屬、汽車等皆納入免關稅,國際大廠極可能會絡繹來台以突破陸方關稅障礙。深入研究外資趨勢並據以擬定引資策略,加上ECFA加持,或許有機會趕上龍族一群!
台灣要吸引外資,顯然不是辦幾場投資說明會、簽一些投資意向書就可突圍。
更多杜震華文章
更多文章,都在【蘋論陣線】有話要說 投稿「即時論壇」
onlineopinions@appledaily.com.tw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